【古金鑒寶】鑒古知今:揭秘清末民初中國貨幣「廢兩改元」的世紀變革
Share
要理解「廢兩改元」,我們首先得弄清「兩」和「元」的差別。
「兩」指的是銀兩,它是一種稱量貨幣,必須透過核算銀錠的重量和成色來計算價值,用起來極度繁瑣。而「元」指的是銀圓,每一枚銀圓的形制、重量、成色都是標準統一的,只需計數即可核算價值,使用起來自然是便捷無比。中國幣制改革的方向,正是從落後的銀兩制轉向現代銀圓制。
第一段落:西風東漸,龍洋的誕生與混亂(清末時期)
事實上,銀圓早在明朝中後期,就隨著葡萄牙、西班牙商人的海外貿易流入中國東南沿海。中國商人很快就發現這種製作精美、標準統一的西方銀圓(如西班牙「本洋」),比本土的銀錠好用得多,於是便開始按枚數來計算使用。

到了清朝,民間鑄造銀圓的浪潮從未停歇。從道光年間的「壽星銀餅」、「漳州軍餉」,到後來咸豐年間的上海銀餅,都是民間自下而上的嘗試。
直到光緒十六年(1890年),清政府才正式在廣東開爐鑄造了第一批機制銀圓——「光緒元寶」,背面圖案是蟠龍,因此俗稱「廣東龍洋」。
然而,這一開始就埋下了混亂的種子。社會各界苦於銀錠的不便,對新式銀圓期盼已久,廣東龍洋一出現,各省便爭相仿鑄。大家紛紛購買新機器、聘請外國工匠,掀起了「廣鑄龍洋」的高潮。
問題來了:雖然名字都叫「光緒元寶」,但各省的銀圓局相互獨立,鑄造的龍洋在重量和成色上互不相同。龍洋一出省,馬上又被視為銀兩,需要重新驗色稱重,簡直是換湯不換藥,幣制亂局依舊。
第二段落:統一的掙扎——「兩元」之爭(晚清政府的嘗試)
清政府當然知道必須統一幣制,但他們在核心問題上卡住了:新鑄的銀圓,到底該以中國傳統的「兩」為單位,還是以西方的「元」(七錢二分)為單位?
- 「兩」單位: 主幣重一兩,走銀兩制,與傳統掛鉤。
- 「元」單位: 主幣重七錢二分,與最早流入中國的西班牙銀圓「本洋」重量相同,走銀圓制,便於國際流通。
朝廷內部吵翻了天,難以定奪。光緒三十三年(1907年),清政府向全國二十四位督撫徵求意見,雖然最終參考多數意見,決定以「兩」為單位,但不久後光緒和慈禧相繼去世,這決定又被擱置。
直到宣統年間,度支部尚書載澤力主使用「元」為單位,推動幣制改革。宣統二年(1910年),清政府頒布《幣制則例》,正式決定採用銀本位,以「元」為單位,鑄造名為「大清銀幣」,重庫平七錢二分。鑄造權統一收歸中央,由設在天津的戶部造幣總廠負責。
本來計畫在宣統三年(1911年)十月發行新幣,限期收回舊銀圓,完成全國統一。但是,歷史的進程總是出人意料——武昌起義爆發,清政府覆亡。
這批精心鑄造的「大清銀幣」還沒來得及肩負起統一貨幣的使命,就以軍餉的形式發放市面,成為流通銀圓中的一種。因此,清末統一幣制的工作被迫中斷,民國初年,貨幣制度上仍是「兩」、「元」並用的混亂局面。
這就是我們常常見到的「造幣總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」,雖然鑄造單位是清政府的戶部造幣總廠,但它實際上見證了清政府最後的貨幣夢想破滅。

【古金鑒寶市場揭秘】:造幣總廠鑄造的這批光緒元寶,因為歷史意義和精湛工藝,在收藏界價格一直飆升最快。根據2024年春季拍賣會的成交記錄,一枚PCGS評級AU50的造幣總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,成交價可達人民幣59,800元(按今日匯率約港幣$65,780元),即使是狀態普通的XF40等級,也能達到人民幣27,600元(按今日匯率約港幣$30,360元)。收藏這類頂級機制幣,價值不言而喻,但務必留意贗品橫行的風險!
第三段落:民國定鼎——國幣「袁大頭」確立標準
清末的「廢兩改元」難題,自然落到了民國政府肩上。當時,各省鑄造的龍洋帶有帝制色彩,急需用一種國家統一標準的銀幣來取代。

民國成立初期,臨時政府鑄造了鐫有孫中山肖像的「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」(俗稱「孫小頭」)。但真正的統一,發生在袁世凱主政時期。
在北洋政府的推動下,經過幣制委員會的深入討論,最終決定採用銀本位制,以「元」為單位發行新銀幣。
民國三年(1914年)二月七日,袁世凱簽署大總統令,正式頒布《國幣條例》。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「國幣」概念,並對貨幣的單位、種類、重量、成色等作出了明確規定。
根據規定,主幣「壹圓銀幣」總重七錢二分,成色最初為九成純銀,後來為了方便收換舊幣,降至八成九。
同年底至次年初,天津造幣總廠和南京造幣廠開始鑄造正面為袁世凱頭像、背面為嘉禾紋飾的銀幣,正式名稱為「國幣」,這就是民間俗稱的**「袁大頭」**。
「袁大頭」的成功是革命性的:
- 標準化與推廣: 北洋政府裁撤了各省銀圓局,但保留了南京、湖北、四川、廣東、雲南等六個分廠,全部由天津造幣總廠統一發放模具,確保了全國鑄幣標準的統一。
- 流通性與接受度: 由於形式統一、圖案新穎、易於識別,且成色重量嚴格遵照規定,「袁大頭」迅速在全國暢通無阻。
- 取代舊幣: 僅僅一年,到了1915年,它就在上海金融市場上取代了龍洋和外國銀圓(如鷹洋)的地位。到1917年,「袁大頭」成為流通銀幣中唯一的主幣,一切財政收支與交易都以此為標準。
由此,符合現代標準的銀圓制終於取代了傳統落後的銀兩制。「袁大頭」的鑄造和推行,是中國幣制史上的一件大事,它首次實現了銀幣的統一,徹底為後來的「廢兩改元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總結與市場建議
「廢兩改元」的轉變,從清末地方自鑄龍洋(1890年代)的混亂,到清政府試圖統一(1910年)的失敗,再到民國政府通過「袁大頭」(1914年後)最終實現貨幣形制和標準的統一,前後經歷了二十多年艱難的探索。
作為收藏界的硬通貨,無論是光緒元寶還是袁大頭,其歷史價值和收藏群眾基礎都是極高的。但各位藏友必須時刻警惕市場亂象。現在的中國銀幣市場,用「假幣橫行」來形容絕不為過,至少九成以上都是仿製的。
【古金鑒寶的忠告】:
辨別真假,切記要「看銀色」、「聽聲音」、「摸邊齒」:
- 銀色: 真銀元色澤柔和,白中透潤,光澤自然沁色。假幣往往白裡透青,光澤生硬刺眼,有「賊光」。
- 邊齒: 真幣的邊齒整齊均勻、略帶弧形。現代高仿銀圓的致命弱點就是邊齒往往不規整、不均勻,甚至有修銼痕跡。
- 專業評級: 如果您沒有足夠的辨別經驗和技術,切勿購買裸幣。選擇由專業評鑑機構(如PCGS或NGC)鑑定保證的銀幣,才是保障您後續轉手無憂、避免嚴重虧損的王道。
【古金鑒寶】 我們專注於回收各類珍稀古錢幣及機制幣,如果您手中有任何清末民初的銀圓,無論品相好壞,都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鑑定和估價。
立即聯繫古金鑒寶: WhatsApp: (852) 98342057 發送清晰照片,免費快速估價!